“24字管理方针”“三智工程”……从1989年到2019年,多氟多集团董事长李世江针对公司发展提出了许多企业管理发展新思路,在他的带领下,多氟多走过了辉煌的30年,正一步一步走向新的征程。
不管如何发展,多氟多始终依托老本行,在氟、锂、硅三个元素细分领域进行化学和能源研究,从氟化工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发展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布局无机氟化物、电子化学品、锂电池及材料、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板块。
目前,多氟多已拥有26家控股子公司,是我国无机氟化工行业唯一一家上市企业,员工6000余人,主导产品冰晶石、氟化铝、氢氟酸、六氟磷酸锂等产销量持续多年全球第一,三元叠片软包电池技术领先,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殊荣。
依托氟化工焕发新生机
与其说,六氟磷酸锂成就了多氟多,不如说是多氟多让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六氟磷酸锂。
多年来,多氟多在不断实施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氟化盐产品质量和产量同步提升,但再好的行业也会遇到“天花板”。因此,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探索新的发展领域,成为多氟多当务之急。
在综合分析氟化盐市场布局、供求关系、发展潜力等因素之后,多氟多结合自身优势,把科技创新和科学转型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决定实施氟化盐产业科学转移和依托优势转型发展“同步走”战略。一方面,把位于中原的氟化盐项目转移到我国西部地区,借助西部的原料和市场双重优势,与全国大型氟化盐企业合作,走混合所有制改革之路,实现低成本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借助企业本身的氟技术科研优势,力争在新材料领域尽快突破,把氟化盐项目转移腾出的空间用于研发当时国内急需的高新技术材料六氟磷酸锂,实现弯道超车,适应我国锂电池新材料发展的需要。
2010年之前,六氟磷酸锂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企业的手中,而我国是全球锂离子电池最大的生产国,国内锂电池生产所需的六氟磷酸锂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锂电池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民族责任和社会担当的双重激励下,多氟多下决心自主研发我国锂电池产业急需的新材料六氟磷酸锂,这次研发突破让李世江和他的团队为之奋斗了8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过上千次的试验,首创了以工业无水氢氟酸、工业碳酸锂制备晶体六氟磷酸锂的新型原料路径,实现了从产品工艺到亚博vip3全面“自造”,并获得授权专利22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2项。目前,已形成年产6000吨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的生产能力。这项研究成果在2018年被评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六氟磷酸锂项目被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分别列入国家“863”计划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打破国内六氟磷酸锂受制于国外垄断的被动局面,弥补了我国锂电池产业新材料的短板。
依托新能源转型再出发
从2010年起,多氟多依托氟技术优势,通过对氟和锂两个元素的研究,掌握六氟磷酸锂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后,进而研发车用锂电池,在车用锂电池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质等技术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并且研发以锂电池为基础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开始布局实施新能源转型发展战略。
2010年12月,多氟多设立多氟多(焦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同时组建研发团队,成立锂电池材料研究所,研发叠片软包电池,从亚博vip3、工艺、技术、指标等逐项进行开发。